富达娱乐|盛世两村庄

富达平台登录发布:

崔家沟和宁家沟同在费县南部山区,一个在望海楼子山东边,一个在北边,两个村子都属于老虎山系,其地理环境可以说从竹席上滚到地上——没有多少差别,宁家沟有山、有岭、有沟、有河,崔家沟也一样都不少。

要小康靠中央

崔家沟,山环沟绕,村居大都分散在岭头或山坡上,全村分成15个自然村,这样的山村在沂蒙山区比比皆是,从自然环境看,崔家沟的山是秃的、岭是荒的、沟是干的,相对贫穷一些。

精准扶贫前的崔家沟人生活有多难?当地流传的一段民谣勾画出既形象又概括的图案——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娶媳妇更是难于上青天。

一方水土已经养不起一方人,整个崔家沟530户,房子常年空着的接近200户。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多人走出大山,中青年劳力多数举家在外打工讨生活。人均占有山地虽然不少,但是光靠种点庄稼远远不能让整个家庭脱贫。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

按照中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崔家沟实际,费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区涉及530户1670人,其中贫困户260户768人。

新型居住社区建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崔家沟村就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整合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行业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等资金1亿多元,在乡镇驻地高标准打造了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

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至2016年3月份,崔家沟1670名村民完成整村搬迁,从祖辈居住的深山,搬进了15公里外的滨河社区。

如今的崔家沟已是旧貌换新颜,曾经荒凉贫瘠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和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相继在这里召开。崔家沟人总结出一句话:要小康靠中央。

要致富靠支部

那个时候,跟崔家沟情景相似的宁家沟村却没有向贫困低头,他们没有等待观望,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就开始向贫困宣战了。

宁家沟跟崔家沟一样是个多山多沟的山村,全村分成24个自然村,比崔家沟还多9个,也就是宁家沟的环境比崔家沟还差一点。全村分散在33座山梁、11条山沟里。原本长满大树的山沟,在1958年“大跃进”时全被砍光了。粗壮的大树都炼了钢铁。到了70年代末,宁家沟已经是一片荒山秃岭了,人均年收入几十元,过着“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母鸡”的日子。70年代初期孙士元出任村支书的时候,总结了几句能反映出宁家沟特点的话:“出门靠走、种地靠手、点灯靠油、通信靠吼、治安靠狗。”这跟崔家沟没有多少差别。富达娱乐平台

这种日子已经持续了不少年,村民似乎已经习惯了,可孙士元受不了。他记得父亲跟大军上前线时说的一句话: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好日子。如今自己是共产党员了,而且是村党支部的支书,有责任带领全村人民过上好日子。

上任那天,他沿着24个自然村把全村的地理情况看了一遍。他算了一笔账:全村1170人,散居在近8平方公里的山梁上。由于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可荒山面积却多达7000多亩,人均6.5亩荒山。这就是宁家沟的希望!

目标有了,就得行动了。

他带着村干部,对全村的山梁、沟壑进行了一番规划后,召开了一个全村村民大会,他说:“从今天起,我们开始整山治水,建设自己的家园了。至于怎么干,俺不多说,全体干部看着俺,俺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全村村民看着党员。”孙士元在动员大会上就说了这几句话。

孙士元让媳妇烙了一大包袱煎饼,从咸菜缸里捞了几个咸萝卜,卷起一张麦秸毡子,一床薄被子,扛上铁镐铁锨,就出了家门。他的身后是宁家沟的党员,党员的身后是群众。在山梁一个窝风的崖下的平地上,孙士元说:“就在这里扎营吧。”

所谓扎营,就是用玉米秸扎个团瓢,里面铺点麦瓤,算是一个住处,这样的住处能挤七八个男人。村里的老人成了工地上的伙夫,他们挖灶埋锅,烧水做饭。所谓饭,就是每天村里提供玉米面地瓜汤,每顿每人一大碗,干粮是自带的地瓜干大煎饼。

山梁上,一面红旗迎风招展。对过的崔家沟人看不明白了,宁家沟人不在家猫冬,跑到雪花飘舞的山梁上瞎鼓捣什么?

在崔家沟人的迷惑中,宁家沟的几百把铁镐在寒风中举起,向板结的岩层刨下去。寒风如刀,剧烈的振动让手面皲裂出一道道血口子。一天,两天……

孙士元采取的是笨法子:一治一条沟,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他说:“咱们宁家沟的目标就是不留桌子大的一片荒山,不留一米长的一条河沟,要治,我们就全部收拾干净,从山沟到山顶,一寸土都不放过,全部挖开,重建梯田。”

20年就这样过去了,宁家沟人在孙士元的带领下,一年四季不停工,到2008年年底,全村24座荒山全绿了,51万棵桃、杏、梨、枣、核桃树全都结果了,2000亩梯田成了能浇灌的丰收田。24座蓄水池、4000多道石堰、上万米石渠将24座山梁连成一个涝能排、旱能灌的综合体系。富达娱乐平台

正如老支书所言,宁家沟人富了。从1971年人均收入7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上万元,从户均欠账到户均存款几十万元,从石垒的草房到二层小康楼,宁家沟人硬是靠双手在荒山上打出一个新天地。

1992年春天,宁家沟人打响了硬化道路的硬仗。一年下来,他们打通了33座山梁,11条沟涧,建桥涵46座,修了一条26公里的标准的硬化路。这条路又外接县乡公路,对内连接全村300户院落。商贩的汽车可以直接开到任何一家的果园前。这一年,我们算了一笔账,每户光山果一项就增加收入2600元。

老孙家是最后一个铺上水泥地的。

村里的老党员说:“说实话,我也是党员,若谈起心胸来,俺们都比不上老孙。老孙没有文化,讲不出大道理,可他做的事大伙都服气。”

孙士元生前常说,党员是干啥的?战争年代,仗打到关键时刻不都是党员先冲上去的?他说,共产党靠什么取胜的?不就是干部带头,冲锋在前吗?战争年代,干部死亡率最高。党员干部带头去冲杀了,群众就没有理由不跟着上了。咱们村干部就得有战争年代的党员干部的那股精神头。要不,你怎么领导群众?

由于超常规的付出,早在1992年,老孙就查出糖尿病了,可他天天忙村里的事务,没当一回事。2007年5月,村里修建乡村广场,在工地上,老孙一下子昏了过去,在镇里领导的劝说下,送到医院,一查是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劝他,身体要紧,先治病,可老孙满脑子都是事。他的目标是让全村人实现小康。

2008年4月21日,老孙从临沂考察项目回来,连夜安排工程事宜,直到次日凌晨。极度的疲劳让他心脏病复发,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累了。”就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村支部书记孙士元走了,可他为了村庄振兴所付出的汗水心血,所办的事都摆在那里。村民只是觉得可惜,要是他们的村支书多活上几年,宁家沟就一定能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样板呢。

“两沟”现象的思索

无论是宁家沟还是崔家沟,他们都是盛世里幸运的村庄。

与之相邻的崔家沟,当初的条件和宁家沟没有多少差别,甚至极为相似,就连山上的土质都是相似的,所谓差别就是崔家沟的人口比宁家沟多500人,荒山面积比宁家沟多3000多亩,就人均山地资源来看,两个村并无上下之分。但是,由于崔家沟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缺乏一个像孙士元那样的村支部书记,全村的1万亩荒山依旧是荒山,所有的山沟依旧没有整治,一年四季只有山洪爆发时才有水。在宁家沟人团结一心向荒山要效益的20多年里,崔家沟人依旧轮回着生产责任制时的生产方式。面对变化的形式,宁家沟村在村支部的带领下,迅速行动起来,开始长达20年的村庄治理工程,渐渐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崔家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村庄没有统一的规划,他们只是在无助的等待中陷入长期的贫困,两个相似的村庄,就这样开始了不同的命运。富达娱乐平台

所以当宁家沟人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幸福生活的时候,崔家沟人还在贫困中挣扎。作者绝对没有批评崔家沟人的意思,因为一个村庄的兴起与落伍,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团结向上的村支部,一个强有力的村支书的存在,对农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不等不靠的宁家沟人,在村支部的带领下,靠自己的双手,靠不服穷不服输的精神,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际行动,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崔家沟人虽然没有宁家沟人的精神,他们却赶上了新时代,靠中央的好政策,实现了整体搬迁,整体脱贫。无论哪一种方式都结出了丰硕的果,都张扬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但是从情感上讲,党中央只有一个,党支部数以万计,如果所有的农村党支部都能像宁家沟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富达娱乐:www.sm2346.com

相关文章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