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平台|小城出名窑

富达登录发布:

小城出名窑,而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船。因沉船附近有一块黑色巨礁,所以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经清点,“黑石号”船上装有6万多件中国陶瓷,而其中望城铜官窑的瓷器就有5万多件。其数量之大,品相之精,举世震惊。

今年9月下旬,我作为“探寻大唐彩瓷,传承古窑技艺”的铜官窑文化中国作家采风活动的一员,有幸来到长沙市望城区,走进铜官窑遗址,对她的前世今生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

釉下彩的独特创制

到了铜官窑,自然就想到了陶与瓷的区别。铜官窑研究者吴小平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说明。陶和瓷,两者用的泥料、釉料不同,烧成温度不同,总气孔率、吸水率有差别,敲击声音,物理外观有区别。因而,他的观点是:唐代铜官窑产品是“粗瓷”。

铜官窑就坐落在望城区丁字镇谭家坡村。谭家坡古窑遗址,卧在一片丘陵起伏的山坡上,形状像卧龙,故称龙窑。

“铜官山土性宜陶”,这个话出自《水经注》。铜官何时开始制陶,已无从考证。但铜官窑的兴旺始自唐朝,却不会有人怀疑。据说,唐朝“安史之乱”后,战火席卷中原,许多北方的窑工渐渐南迁,大量集中到铜官,从而带来了全新的制陶技术。当时的湖南诗人李群玉曾有《石潴》诗,描写铜官窑的盛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石潴便是铜官的古称,从诗中可以看到铜官窑当年的繁荣景象。

在陈列馆里,到处是土坯、陶罐和杂乱的碎片,一时间,感觉就像回到了唐朝,依稀还能听到一千多年前陶车的转动声,脚下堆积如山的瓷片,似在将过去的辉煌与繁盛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些窑迹,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到釉色等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再现了大唐铜官窑生产彩瓷的真实场景。倏忽,心头浮现出周杰伦那充满磁性的歌声——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铜官窑能够独步名窑之林,我想,绝不是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就成为了栀子这么简单,是她另辟蹊径,以彩瓷崛起,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

纵览我国古代陶瓷器釉的发展,其遵循的是“从无釉到有釉,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上彩合绘的五彩、斗彩……”由简入繁的基本规律。

铜官窑釉下彩,不仅融合了绘画艺术,以贴花印花、绘制图案等方式,而且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胎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薄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复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清晰美观,晶莹透亮。釉下彩包括青釉、白釉、绿釉、红釉。青色釉下褐彩、釉下绿彩、釉下红彩、釉下褐绿、釉下褐绿红彩等多种色彩。富达娱乐

这种技术的创造性发明,在中国陶瓷史上,出现了“南青北白长沙彩”的气象与格局。因而,铜官窑一跃成为与越窑、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

唐诗里的遗珠再现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这是铜官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上的五言诗。这把执壶施青釉,口沿外卷,壶颈粗长,溜肩,瓜棱深腹;前有八棱形短流,后有曲柄;假圈足,平底。正是这四句五言诗,使得这把执壶成了湖南省博物馆珍品,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

有一首小诗被现代人津津乐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没有题目,没有署名,短短20个字的小诗,却道尽了人世间的惆怅与无奈。这首小诗既不在《诗经》里,唐诗里也找不到,她居然印在铜官窑瓷器上。想不到,一千多年以后,还为全唐诗补编、续拾。

瓷器上的诗内容很丰富。有反映离别与相思、边塞征战的;有反映商贾经营活动、宗教思想的;有反映游子与游人的等。以五言诗居多、六言诗、七言诗则少之又少。这些诗有的并不怎样强调合乎韵律,也不以重用字为忌,只求意境、通俗和神韵。

有劝人读书的,写得也是有声有色。“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

也许是为了满足普通人图吉祥的心理,也许是纯出于好卖的目的,铜官窑瓷器上还有这样很接地气的诗文:“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

不得不说,窑工中也有很另类的。“买人心愁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你能猜得出这个瓶子是想卖,还是不想卖?题这样的诗还能卖得出去吗?

铜官窑瓷器上描写爱情的诗比较多。“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更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铿煞人。”诗中把一个萧郎等美人的心情“铿煞人”跃然纸上。“一双班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岳家舫,附歌到扬州。”诗中的“五两”,不是一个数量词,而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古代系于船头用于识别风向的侯风器,通常用五两鸡毛做成。这痴心的小女子,不说自己的相思之苦,盼归心切,只小心翼翼地问:船上的货物不算重吧?还可以给我带封信吧?忐忑不安,欲言又止的样子让人肠子根发痒。

特别是这首“有客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诗中以一女子的口吻讲出,远行的郎君要常常寄信回来,不要像瓶子掉在井里,一去就没有消息。这让我突然想起曾经超级感动,借助漂流瓶向世界宣布爱情的故事: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苏格兰一对母女当地时间2012年8月29日在海滩上捡到了一个装有中文纸条的漂流瓶。富达娱乐

牛皮纸信上面写着:“大海:这个漂流瓶并不是希望让别人来捡到,而是希望你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得到你的祝福。今天是七夕情人节,我们向你(大海)祈福,保佑我们的爱情长长久久,幸福甜蜜。”宣告书落款时间为2012年七月初七。

千年前铜官窑瓷器上的诗,与千年后漂流瓶的故事,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岁月变迁人性确是不变的。

透过瓷器诗,不难看出,当年的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仅识文断字,还会写诗。他们也许就是在和泥拉胚或添柴烧火之际,心灵一动,想到什么顺手写下来,刻在那些器物上。看似随意写下的诗句,却毫不矫情造作。在艺术风格上吸取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市民需要,商贾喜爱的新品种——瓷诗,开了以诗入瓷之创举。

民间人的自由表达

有人说,自由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

铜官窑作为民窑的代表,始终走着一条人无我有,表现着灵活实际的智慧。比如在胎土不如别的厂家时,总是能按客户需要生产茶具、香具、酒具、灯具、瓷玩具等,在市场上生机盎然红红火火。同时,还架起了一条从湘江起航进入洞庭湖,顺长江出海,连接起通往南亚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

铜官窑还首次将花鸟山水画、书法饰于瓷。北方特征的骆驼大象、胡人骑射;仿波斯浮雕的金银器,祥云阿拉伯文碗;佛教的观音、莲花,道家的持连童子图等。可以说,窑工们的想象神驰邈远,或画、或点、或涂、或抹,挥笔自如,神趣横生;儒释道文明在此碰撞,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气度和情怀,彰显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样性。

在孤陋寡闻的古城村一带,铜官窑的工匠们秉承了会通、会变和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博采众长,独创一格,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抹去岁月的尘埃,你会惊诧于民间工匠们对诗歌、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感悟,你会震慑于点画间释放出来的睿智光芒。此时,这些瓷器已不再冰冷,带着一千多年的温度,从铜官窑走进我们的生活。

富达登录:www.sm2346.com

相关文章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